关于机器文摘的定位
自 2022 年 10 月份开始编写机器文摘以来,每周一期,已经写了 78 期,虽然每次并未下苦工写文字,但是收集和整理也颇费时间。
考虑到每次都要精心准备文字配图,以及手工编辑排版格式,每期所耗精力也累计有半个工作日,常年下来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投入。
因为不怎么推广和运营,且未精准定位受众群体,所以并没能形成影响规模,没有太多人订阅。
时间长了,难免有些懈怠,甚至有时会忘了为什么当初要这样做。
现在我来总结一下这样坚持的初衷以及好处。
首先,我当时是看了阮一峰的《科技周刊》,里面提到的一个观点,意思是即使是普通人也需要经常表达自己,因为只有多表达自己,才能让别人知道你的想法、爱好等特征,才能与人产生共鸣,更有效地找到同类,聚合力量、互相鼓励。
我对这个观点比较认同,只是没能找到表达的方式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恰好看到那篇周刊,加上自己平时也喜欢收集各种科技新闻轶事,尤其对于复古感的科技物件十分感兴趣,索性将自己在这方面能够输出的东西做一个汇总(大杂烩),然后就有了《机器文摘》。
开始时只是收集一些 Hack News 上有意思的文章链接,以及值得推广的互联网资源(书籍、教程、工具之类),后来逐渐将自己对文章的归纳和理解记录下来,并且适当点评(这样会累一些),但都缺乏深度,效果一般。
后来也尝试将个人观点加入到一个固定板块,每期分享一段个人心得,自认为文字质量还算可以,权当收藏整理个人沉思录了。
长期编写文摘所带来的好处,我能体会到比较明显的是,编写大段文字比如产品介绍、技术文档说明之类,变得不再可怕,而是手到擒来。
输出的文字也比以往流、通顺了许多,阅读体验较为轻松愉悦,随便编写的文字介绍都能符合工作需求。
还有就是坚持一件事情能够给自己带来成就感,读书、编程、英语学习、写作、摄影,这些我长期坚持(但可能见效不多)的事情都至少让我体会到了一些长期坚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耐心。
当然我知道,最好能有外部正向的反馈,那种激励才是最大的动力,润物细无声的好处远不如外部给予的反馈强烈。
但我想顺其自然发展,在合适的时候自然会有外部反馈出现,即便一直未能影响外部,做事本身对我个人的体验积累、学习成长所带来的收获,已经值得。
以后可以每天中午不写那么长,每天一段,一周连接起来能形成完整文章最好。
以后机器文摘应该更关注科技历史和基础原理之类的信息,这样侧重点更明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