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要用一辈子时间去学习

完成自定的作业,想到哪儿是哪儿。

说说“学习”本身,它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态度。狭义上来说,“学习”可能指的是习得某种技能的手段,广义上来说,获取或领悟任何知识的过程都算是“学习”。

#“好奇” 对这个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应该是最原始的学习动力了,大家小的时候都有很强烈的好奇心,那个时候世界充满了未知和不可预测,晚上没太阳的时候向日葵怎么办、天上的星星会不会掉下来、校长是不是不上厕所、电视机关了之后里面的人去哪儿了,等,很多事情等待我们去探索。等到这些事情有了“答案”,我们也长大了,老了,对很多事情不再感到好奇了,我们可以使用表情符号聊天、会通过微积分求曲面的面积、可以制定很详尽的工作计划并跟踪、知道计算机从按下电源开关后里面发生的一切事情不过是一堆二进制在流动,我们以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了,并号称树立了完整的世界观。

回顾人类文明的进程,现在的人类并不是最聪明的,或者很聪明,但是智慧不足,因为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发出的那些看似看明白的感悟,最终发现都是古人考虑 n 遍以后剩余的思想渣渣,不信你去看看《道德经》。

所以,我不能被自己所谓的“世界观”所束缚,在想明白上述事情之后,我觉得我还是要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保持好奇心,以及对未知的敬畏之心。(所谓可控的范围,是比如上次我去看耳鼻喉的医生,就想问一下我的鼻中隔偏曲是不是跟挖鼻屎有关,我怕他让我转到精神科,还是忍住了。)

#“求知” 多看书应该是最好的方法,所谓开卷有益一点儿也没错,现在大家都抱怨没有时间,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只是把时间用在了很多无意义的事情上,比如发呆、不断在手机上刷那些不痛不痒的新闻、主动看烂片等,这个时候脑子就在空转,时间久了就会引起各种问题,比如信息的碎片化导致根本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比如对于大量信息带来的焦虑,甚至感到“迷茫”,哈哈,很多人的迷茫其实就是因为这个导致的,静下心来看书就能解决。

上网去探索信息也可以,但是分内容的优劣,我觉得新闻类的几乎可以不看,重点关注一些与你相关的即可,可以去找一些不错的博客来看,具体内容根据个人喜好来定,比如我比较喜欢看一些技术类博客,很多博主写的都比较有深度,我以前喜欢使用谷歌的 Reader 阅读器来订阅博客,后来谷歌把它关了,没有更好的客户端了,好在现在移动端也有很多不错的订阅客户端(推荐“即刻”,鄙视“今日头条”)。

仅仅停留在信息获取上是远远不够的,网络在带来便利的同时,有一个很大的副作用,就是使我们失去行动能力,我们在硬盘上收集大量的资料,收藏很多篇非常认同的文字,沉浸在朋友圈分享的各种技巧里,就是懒得抬手去验证一下(这一段可以谱曲唱了)。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 TCP 的三次握手,也知道现代大数据的处理都基于 Map Reduce 思想,当我们看了一两篇文章之后甚至开始沾沾自喜,仿佛已经成了该领域的专家。孔子和孟子都说过“学习东西最糟糕的方法就是看很多书、听很多讲课、看很多视频,而不亲自动手去试一下”,创立了伟大心学的王阳明也说过“知行合一最牛掰”。所以亲自动手试一试,将领会的思想运用在现实中还是很有必要的。

#“创造” 这个世界上获取快乐的方式有很多,但是获得幸福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创造”。消费东西很容易带来短暂的快乐,比如女生买包、男生买车,当时很爽,但只是暂时的,保持持续的幸福感就是不断去创造,不一定非得创造出实物,因为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是快乐的,可以是写一首歌,一篇文章,一段代码,制造一段美好回忆等等,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那个只想当木匠的明朝皇帝,哈哈。

因为“创造”本身是只有智慧生命才具有的能力,所以我们才因为创造而感到幸福,再说远一点儿,宇宙本身是一个“熵增”的过程(我靠好高深),而“创造”恰恰是将“无序”变为“有序”的逆过程,可能这种叛逆感才是让我们感到很爽的原因吧。

#“坚持” 最近我一直在挑战自己,坚持了一些创造的习惯,简单的事情坚持下来应该也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吧,所以写到最后,我突然想起几年前的某个周末,我坐在马桶上,捧着一本《万物简史》,一边感叹宇宙的神奇,一边埋怨自己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然后,突然就像当年的须菩提那样,非常虔诚地,由衷地发起了一个愿望—-我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遂将我的签名改成了“好奇”、“求知”、“创造”,这三个词后来基本上作为我以后的衡量做一件事是否有意义的准则了。

###考虑到不违反最新的广告法,我谨慎地将文章标题前加了一个“可能”。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