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据说是畅销多年,经久不衰,在豆瓣上评分很高。不少人纷纷表示此书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思考和感悟。我是在今年第二遍阅读了此书,之前大约十年前草草看过一遍,印象不够深刻。但今年再读,书中就有很多文字能够读进去了。虽然作者本身对“爱”的定义和解读我并不完全认同,以及作者也许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在某些观点上有一定的倾向,但都不妨碍这本书给我带来震撼。
笔记
人生苦难重重。
开篇就表达了最基本的设定,让我闭上本来想要抱怨的嘴,不得不跟着往后翻看有没有可以解决的答案。
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人若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问题。在某些方面自律,只能解决某些问题,全面的自律才能解决人生所有的问题。
在认真看本书之前,我对“自律”的理解还仅限于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作息规律、遵守诺言、办事靠谱、简约不浪费。但作者显然不仅仅是这个意思,否则也用不着用很大的篇幅来说“自律”。
看一下作者对“自律”的定义。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只有不回避问题、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才算作是自律。即便在生活中早睡早起、刻苦读书、勤奋工作,如果遇到问题首先想要逃避,那就不能算是自律。很惭愧,我之前在不少问题上都是以拖延为主要处理方式,本质上还是无法承受或者面对解决问题可能带来的痛苦,那么在读了本书之后,我会有意识地去改变做事原则,就拿上周来说,我终于鼓起勇气去诊所看牙,解决了拖了很久的牙结石问题(虽然智齿还没解决)。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这个话题不仅仅是在本书中提到过,据说有心理学家做过试验,在一群孩子里面寻找具有“推迟满足感”倾向的人(比如能够先忍住不吃巧克力以获取更大的奖励),结果证明这样的人在后续的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概率要远高于先吃巧克力的人。本书首先强调这个话题,将其作为自律中的第一个原则,我想是因为道理都是相通的吧。很久之前我看过一篇讲解时间管理的文章,里面提到在规划一天的工作时,优先处理最难的那件事(文章中称“先吃掉那只青蛙”),然后当前的工作会越来越简单,这样的方式跟本书中作者所提倡的“推迟满足感”异曲同工。尽可能的正面问题、提早感受解决问题的痛苦,正是执行自律的首要原则。
不能及时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就会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心中,阻碍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很多人显然忽略了这个道理。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 指望别人解决自己的问题,也不是明智之举。唯一的办法–我们应该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要由我来解决!”
这就牵出了第二个原则–“承担责任”。逃避问题会自然而然的推卸责任,认为这不是自己的问题,始终对于自己扮演的角色缺少清晰的认知。不过作者提到了两种情况“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前者属于给自己强加责任,后者属于推卸责任。这么说来,我可能有前者的倾向,很多压力都来源于此。不过作者也提到在复杂的人生道路上,判断自己该为什么事和什么人负责,这是一个永远存在的难题。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有些事情上强加给自己责任,在有些事情上又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责任。读到这些章节的时候,我也在反思,当我一旦开始想要抱怨的时候,其实已经陷入“人格失调”和“神经官能”的边缘,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断评估自己的责任。
忠于事实是自律的第三条原则。如果我们追求健康的生活和心智的成熟,那我们就要坚定不移地遵循这条原则。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杜绝虚假。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逃避现实的痛苦是人类的天性,只有通过自律,我们才能逐渐克服现实的痛苦,及时修改自己的地图,逐步成长。我们必须忠于事实,尽管这会带来暂时的痛苦,但远比沉湎于虚假的舒适中要好。我们必须忍受暂时的不适感,追求事实而不是假象,并承受这一过程的痛苦。
这让我想到了“诚实”,不仅限于不撒谎(这一点实在是难以做到)。但我很快意识到作者所说的忠于事实比不撒谎更重要的是,面对事实,不可活在自己的想象里。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见,看事情也很难看到全貌,但是不可做不基于事实的幻想,期望问题会自行消失、期望不付出努力就能得到回报。
你既要承担责任学会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把眼光放长远,同时又要尽可能过好当前的生活,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
这就是“保持平衡”,应该是一种“拿捏”吧。为了保持平衡,作者建议,适当的选择“放弃”。包括放弃过时的观念、习惯。王小波在小说中写道:“人生就是一个缓慢被捶的过程。。。”,如果不能适时的放弃一些东西,那很显然这个过程是相当痛苦的。
先写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