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羡慕那些有米的音响发烧友,手里攥着大把的钞票,买音响器材出手阔绰,有没有一双“金耳朵”不知道,反正当音响店的老板告诉他“这套音响,在听蔡琴唱歌的时候能听见她咽吐沫的声音”时,或者跟他说:“那套设备,在听交响乐的时候可以听见拉琴那小子不小心把曲谱翻掉在地上的声音”的时候,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的掏出几千乃至几万块大洋,把那些“宝贝”搬回家,反复的回放,听听蔡琴在什么时候换了一口气,或者听听吹长笛的坐在第几排。
我也曾在这方面痴迷过,但仅仅是痴迷,没有什么实质性行动,原因很简单,掏不起那些闲钱呐!
不过,在很早以前,读初中的时候就开始摆弄那些“音响器材”了,只是一堆喇叭,功率很小,大部分是从旧收录机上拆下来的,“音源”也就只有卡带,我曾试着把喇叭放到各种地方以调整他们的“音效”,比如放在蚊帐上除了可以在睡眠时有音乐环绕外还兼具“驱蚊”的效果,我为了得到更多的低音也曾把喇叭嵌入到书桌里(整个桌子就是音箱哈),甚至把喇叭放到洗衣机里,那音质真是惨不忍听。
反正受当时的条件限制,我也只能是像小孩摆弄玩具似的,玩一玩儿而已,毕竟当时升学才是最大的目标。
直到有一天,我翻看一本旧音响杂志,有人自制了个音箱,据说效果还不错,于是就动了自己也做一个的念头。
再后来,到了上中师的时候,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但还是没空闲的钱),决定纯手工制作一只“有源音箱”!说干就干,开始行动!首先考虑的是功放电路采用什么形式,当时最佳的方案是使用“LM-1875”功放芯片,但由于囊中羞涩,最终放弃,后来买来一块晶体管放大板,也算将就了,喇叭买了两只,一个高音,一个中低音(8 寸),向我大舅要来了分频器。
让老家木匠邻居帮忙做了个音箱的框架,剩下的就是我和我的一个哥儿们亲自动手了。
箱体的材料比较奢侈,把我家的一个桌子给锯了(靠!太过分了)。
后来组装的时候才发现,我竟然忘了考虑功放的前级,没办法,再次求救与大舅,从旧收录机上拆下来一块板子作为前级(居然还可以调高低音调)。
就这样,前前后后忙活了有半个星期,我的音箱终于发出处女声了,这个时候音源已经是一台 VCD,那个时候我好像对蔡琴不感兴趣,于是先听了一首陈慧娴的《归来吧》,真是天籁啊!我当时感动的鼻涕都快掉下来了!
当然了,我这么说是有一些夸张,其实音质不咋地,只是当时又没听过真正的音响,这只亲手做的音箱,让我体验到了充足的低音(说到低音,要感谢我的姥爷,他给了我一只大号的电源,具体功率不知道,反正很大很大),震耳欲聋的低音,就像是有人拿着锤子在敲打我的胸膛。
这只音箱在当时带给了我无限的快乐和满足感,后来就去省会读大学了,买了电脑,买了几百块的音箱,那只音箱就被我扔到了角落,上面布满了灰尘。
再后来,我干脆把它送给了我的大舅,听说他现在拿它当板凳,还挺结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