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文摘 第 144 期
Windows XP 的“前世今生”
一个差点不存在的传奇,本文用大量幕后故事串起 XP 的诞生史——微软原本想靠 Neptune/Odyssey 取代 DOS,结果项目双双夭折,只得紧急合并成 Whistler,最终意外打造出史上寿命最长、影响最深远的 Windows XP。
- 最初的计划:杀死 DOS,却“难产” 90 年代末,微软一直想摆脱老旧的 MS-DOS。 原本计划用 Windows 2000 直接终结 DOS 产品线,但最后一刻(1999 年 4 月)被叫停。 于是启动了两个全新分支: Neptune:面向家庭用户,界面大改版(代号 Forms+)。 Odyssey:面向企业用户,升级 Windows 2000。 这两个项目最终都成了“黑洞”——功能越塞越多,进度却一拖再拖,1999 年 12 月被双双砍掉。
- 紧急合并:Whistler 的诞生 为了不让努力白费,微软把 Neptune 和 Odyssey 合并为一个项目,代号 Whistler(加拿大滑雪胜地)。 2000 年初,Whistler 还只是“Windows 2000 加一点皮肤”,但迭代飞快: 3 月:开始引入 Windows Me 的界面元素。 10 月:首个 Beta 公开,已经可以切换“经典/新”界面。 2001 年 2 月:Beta 2 首次出现 Luna 主题(蓝绿渐变、圆润按钮),也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XP 脸”。
- 最后一锤定音:XP 的惊险发布 2001 年 8 月 24 日,微软在总部办了一场“直升机发布会”——把 XP 的母盘装进手提箱,让 PC 厂商代表直接坐直升机带走。 10 月 25 日全球上市,营销预算高达 10 亿美元(微软 + 英特尔 + OEM 厂商各出 5 亿)。 口号从原本的“Prepare to Fly”因 9·11 事件紧急改成“Yes you can”,麦当娜的《Ray of Light》成为主题曲。
- 彩蛋:那张“草地桌面”差点没拿到 XP 默认壁纸“Bliss”(蓝天白云绿草)其实是一张 1998 年拍的 Sonoma 山谷实景。 摄影师 Charles O’Rear 把照片上传到 Corbis(盖茨自己开的图库)后,微软想买断却发现“太贵,保险不保”,只能让他亲自坐飞机把底片送到总部。
- 尾声:一个用了 13 年的系统 Vista、7、8 都没能完全取代 XP,它一直“坚挺”到 2014 年才结束官方支持。 直到今天,全球仍有 0.5% 的电脑在运行 XP——比某些 Linux 发行版还多。
怎样构建一个能写代码的智能体
How to Build an Agent,本文展示了如何用不到 400 行代码构建一个能与本地文件系统交互的代码编辑 Agent 。
作者认为,现在所谓复杂的智能体架构都是皇帝的新装,事实上没有那么麻烦。
构建代理的核心要素仅包括一个大型语言模型(LLM)、一个循环以及充足的 tokens,并无需复杂的框架。
用 CT 扫描仪扫描 386 处理器
CT 扫描仪揭示了 386 处理器陶瓷封装内的惊喜, 1985 年的 Intel 80386 处理器,外表只是一块灰扑扑的陶瓷方块。
作者借来一台工业 CT,像给木乃伊做全身扫描一样,把它层层剥开:
- 6 层陶瓷“地下管网”把电源、地线和信号送到每个角落;
- 35 µm 的金丝比头发还细,却负责把硅片和世界连在一起;
- 侧缘几乎看不见的金属“暗线”,原来是制造时为引脚电镀而临时接入的“施工电缆”;
- 8 个标着“NC”的空闲引脚里,竟有一个悄悄连着内部信号,可能是调试接口的“后门”。
文章用 3D 扫描和显微照片把 1 µm 的晶体管一路放大到 2.54 mm 的引脚——2500 倍的尺度跨越,像把整座城市的地下管线、高架桥和毛细血管一次性拍成透视图。
芯片封装从来不是“外壳”,而是一整套微型电力与信号的高速公路。
一款开源 LLM 应用开发平台
BISHENG毕昇,是一款 开源 LLM应用开发平台,主攻企业场景, 已有大量行业头部组织及世界500强企业在使用。
“毕昇”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活字印刷术为人类知识的传递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项目作者希望“BISHENG毕昇”同样能够为智能应用的广泛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主要特性:
- 🧩 独立、完备的应用编排框架:可在一个框架下实现各类任务(同类产品需要被 bot 调用,或划分成 chatflow 与 workflow 来完成不同类型的任务)。
- 🔄 Human in the loop:支持用户在Workflow执行的中间过程进行干预和反馈(包括多轮对话),而同类产品只能从头执行到尾。
- 💥 强大:支持成环、并行、跑批、判断逻辑以及所有逻辑的任意自由组合;支持多类型输入输出、撰写报告、内容审核等复杂场景。
- 🖐️ 易用、符合直觉:如成环、并行、批量运行操作,在同类产品中用户需借助专门组件实现,在BISHENG中只需完全按照直觉连接成“流程图”即可(画圈成环、并列即并行、多选即批量)。
提示词 Hub
有人做了一个大佬提示词库 PrompterHub,用于汇集中文 AI 优质提示词。作者按照提示词所生成的结果类型来分类,分为 SVG、HTML、文本、图片等类别。
如果你有很不错的提示词,也可以去这里提交。
学习 CUDA C++ 编程的电子书
《CUDA C++ 最佳实践指南》,nvidia官方指南。
本指南面向希望利用 NVIDIA GPU 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进行通用计算的开发者。
虽然 GPU 能够同时执行数千个线程,但其架构与 CPU 截然不同,这带来了独特的编程挑战。
本指南旨在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将一个可以正常运行的并行程序,转变为一个能够充分发挥硬件潜能的高性能程序。
它通过阐述成熟的并行化和优化技术,指导开发者有效地利用 GPU 架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计算吞吐量并实现可扩展的、高效的程序。
本文献适合已具备 C++ 编程语言基础 和 CUDA C++ 编程初步知识的开发者阅读。
每天六十秒看世界
每天60s看世界,资讯类API大合集,涵盖新闻、每日壁纸、每日热搜、每日段子、Epic免费游戏等常用又有趣的内容。
它不仅开源,还支持Docker、Node.js、Deno、Bun、Cloudflare Workers等多种部署方式,文档托管在Apifox上,部署方便,更新机制也很透明。
更灵活的一点是:新闻源并不是写死的,而是可以自定义成你喜欢的信息源,配好cookie后定时自动抓取,每天都有更新。
如果当天信息源没更新,也会自动 fallback 到前一天的内容,不会返回空数据。
观点
- 我对现在 AI 编程的看法:我总有一种感觉,随着AI编程的成熟,编码的代价越来越低,软件也许会更换一种形态出现,所有的信息系统演变为一种通用的系统,再也没有“专业”功能,系统会根据需要,实时“生成”功能。
订阅
这里会不定期分享我看到的有趣的内容(不一定是最新的,但是有意思),因为大部分都与机器有关,所以先叫它“机器文摘”吧。
Github仓库地址:https://github.com/sbabybird/MachineDigest
喜欢的朋友可以订阅关注:
- 通过微信公众号“从容地狂奔”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