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自己》阅读笔记

文章介绍

《管理自己(Management Yourself)》作者——彼得·德鲁克。该文是《哈佛商业评论》创刊以来重印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节选自其著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

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是2013年在左岸读书的博客,当时很快就放入收藏夹,今日再次翻阅,仍觉受益匪浅。

摘抄部分在此记录,并附上自己的一些理解。

笔记

知识工作者必须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你应该在公司中开辟自己的天地,知道何时改变发展道路,并在可能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努力、干出实绩。要做好这些事情,你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不仅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新知识和与别人共事的,并且还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

未来社会,体力劳动将逐渐被智能化机械所取代,人人都是知识工作者即将成为事实。每个人都需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公司来看待,自己就是CEO,包揽人生的“市场”、“营销”、“生产”、“运营”等各项工作,只有从更高的视角来规划自己,才能掌握主动权,避免落入被动接受的局面。

与运营企业一样,经营自己的第一步还是要先了解自己,深刻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这样无论是制定计划还是付诸行动,才能做到目标明确、行之有效。

多数人都以为他们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其实不然,更多的情况是,人们只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即便是在这一点上,人们也往往认识不清。然而,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如果从事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作是无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说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了。

这个观点跟我的直觉是相反的,在读到这段文字之前我以为自己对擅长什么了如指掌,但认真思索之后,才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有些自以为是的优点根本不值得推敲,如沟通表达、对技术了解广泛、技术趋势敏感等等。至于真正做什么样的事情非常的得心应手,还真得通过认真分析才行。

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唯一途径就是回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到 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运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两三年),发现自己的长处——这是你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在采用这种方法之后,你就能知道,自己正在做(或没有做)的哪些事情会让你的长处无法发挥出来。同时,你也将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能力不是特别强。最后,你还将了解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完全不擅长,做不出成绩来。

作者给出了一个据说十分有效的方法,虽然执行起来略显繁琐且时间较长,但应该还值得一试。我个人有记录工作日志的习惯,但停留在时间消耗的记录和分析层面,并未对任务执行的结果进行预期和分析。

首先最重要的是,专注于你的长处,把自己放到那些能发挥长处的地方。其次,加强你的长处。第三,发现任何由于恃才傲物而造成的偏见和无知,并且加以克服。

想起了之前读到的另一本书《现在发现你的优势》,虽然木桶原理说要补充自己的短板,但这里的观点则强调要充分把自己的优势利用起来,并且进行加强,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当然,努力学习新技能、新知识,发现自己的偏见和不良习惯然后克服它们也很重要。

把预期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也会发现自己不能做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一窍不通、毫无天分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我们甚至连平庸的水平都达不到。人们,尤其是知识工作者,就不应该试图去完成这些领域的工作和任务。他们应该尽量少把精力浪费在那些不能胜任的领域上,因为从无能到平庸要比从一流到卓越需要人们付出多得多的努力。

深有体会,不应该将时间和经历消耗在自己即使努力也达不到平庸水平的事情上,然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在被动的做着这样的事情,甚至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人生苦短,早日醒悟早日改变。

我属于读者型,还是听者型?首先,你要搞清楚的是,你是读者型(习惯阅读信息)还是听者型(习惯听取信息)的人。绝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读者型和听者型之说,而且很少有人既是读者型又是听者型。知道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更少。

这一段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者没说明白,文中并未定义“读者型”、“听者型”这两种类型的工作方式具体是如何工作的,只是通过例子强调了自己工作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巨大差异。我的猜测是,“读者型”应该指的是在工作中理性和逻辑思维占上风的人,通常通过阅读逻辑缜密的文字来规划和开展工作,而“听者型”则属于感性思维偏多,通过视觉、听觉来判断事物的发展。

如果一个组织的价值体系不为自己所接受或者与自己的价值观不相容,人们就会备感沮丧,工作效力低下。

不要试图改变自己的价值观,这只会让你倍感痛苦,你可以更换环境或者改变组织价值体系。

成功的事业不是预先规划的,而是在人们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后,准备把握机遇时水到渠成的。知道自己属于何处,可使一个勤奋、有能力但原本表现平平的普通人,变成出类拔萃的工作者。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但前提是这个人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工作方式、价值观,所谓的把握机会,是了解了这些之后才能识别到机会。

一般来说,一项计划的时间跨度如果超过了 18个月,就很难做到明确和具体。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应该提出的问题是:我在哪些方面能取得将在今后一年半内见效的结果?如何取得这样的结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决定开始行动,也不可把计划定的太远,自己给自己安排近期可行的执行目标,对效果要有清晰的预期,对如何取得效果应有详细而具体的计划。

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彼此喜欢对方,而是意味着彼此了解。因此,人们绝对有必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责。这是一种义务。不管一个人是公司的一名成员,还是公司的顾问、供应商或经销商,他都需要对他的所有共事者负起这种责任。所谓共事者,是指在工作上他所依赖的同事以及依赖他的同事。

成熟的处理人际关系,同样需要问文章开头的三个问题,了解他人或者共事者,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在一个崇尚成功的社会里,拥有各种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历史上来看,却没有“成功”一说。绝大多数人只期望坚守“适当的位置”。唯一的流动性是向下的流动性。然而,在知识社会里,我们期望每一个人都能取得成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对许多人来说,能避免失败就行。可是有成功的地方,就会有失败。因此,有一个能够让人们做出贡献、发挥影响力或成为“大人物”的领域,这不仅对个人十分重要,对个人的家庭也同样重要。这意味着人们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有机会成为领袖、受到尊重、取得成功的第二领域——可能是第二份职业,也可能是平行的职业或社会创业。

在飞速发展(或者说在加速发展)的时代,人人都在焦虑,仿佛竞争、内卷根本无法避免,但如果合理的认识自己、管理自己,并且去用心经营的话,也许人人都有机会可以在擅长的领域做出闪光的事情,获得一份自己独有的成就。

自我管理中面临的挑战看上去比较明显,甚至非常基本,其答案可能不言自明,甚至近乎幼稚。自我管理需要个人,尤其是知识工作者,做出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实际上,自我管理需要每一个知识工作者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要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

最后一段很关键,“做出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即行动最为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从头又阅读一遍这篇文章,并摘录下来加以分析理解的主要原因。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