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个人总结

2018 年个人总结

起头

同样是元旦假期最后一天,坐下来给自己写总结。去年写总结的时候,我给自己上一年定义的关键词是“认识自己”,2018 年我觉得关键词可以是“改变自己”。刚刚翻看了 2018 年产生的大量工作日志和心得记录,一边感慨时间过的飞快,一边在脑海里飞快回忆这刚过去的一整年,这个在网上被大家普遍吐槽、觉得艰难的年份。

关于资讯

2018 年最令个人满意的一件事儿是戒掉了对互联网资讯的依赖。整整一年几乎没有主动上网刷过任何资讯,比 2017 年还要彻底,在手机上删掉了各种资讯软件,平时也很少刷新微信的朋友圈(偶尔发一发)。最开始的时候会感到不适应,但是一旦觉得资讯恐慌的时候,就强迫自己利用互联网学习知识,或者处理日常事务,一年下来节约了不少时间。

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自己认识到互联网资讯正在给人们贩卖大量的消费冲动和焦虑。

我觉得互联网是一个信息放大器,总是被掌握了话语权的人将自己的感受放大然后传播出去,如果这些人感到了焦虑,那么这些焦虑就会通过网络放大若干倍,去影响更多的人,给更多的人带来焦虑。那么现在是什么人在掌握互联网上的话语权呢,没错,就是我们这些 80 后。回过头去检查各年的网络热词,几乎是 80 后的人生成长轨迹,大龄了,剩了,结婚了,生娃了,学区房了,中年了,油腻了,佛系了,等等。

戒掉信息并不意味着远离了这些,只是可以更加正确的认识这个世界,不再陷入以前的误区、觉得喧闹的只剩下一种声音。

思考与认知

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度过。如果说 2017 年是通过思考来认识自己的话,2018 年就是将思想转变落实到行动上的一年。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用思考来指导行动的一年,向“知行合一”又推进了一丢丢。

以前知乎上有个关于“优秀的人不够自信”的问题,问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很优秀却仍然觉得不够自信,要是搁在从前的认知,我会觉得答案很明显,会给出极左极右的评判。现在不这么认为了,没有绝对的两极,大多数人处在中间,符合正态分布,可能有些人更加偏向于“优秀而不自信”一些。造成这样的原因跟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即“活在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之中”,我几乎可以断定自己此生难以摆脱这种心理了,只能在正确认识到这种情况之后尽可能的去调节。通过多做事情去磨练自己,并不断用自己的目标去替换别人的期望,目前正走在这样的改变之路上。

找到自己的目标不存在诀窍,更不是自己坐在家里冥思苦想就可以,而是要不断去尝试,多做事情,去接触更多以前没有接触到的事物或者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自己的潜力,遇见自己真正热爱并愿意投入精力与时间去奋斗的事情。

想明白这些之后,我主动多做了一些事情,可以明显感受到通过思考指导做事给自己带来的成长。

压力出口

每天大约能记录 1k 字的工作日志,当然里面不全是工作流水,有很多是临时书写的心得体会或者思考碎片。坚持这么做的原因是发现写作可以作为疏解压力的一个出口,既能整理思路,又能缓解压力,真是一举两得。

我称这种写作为“随意写作”,或者叫释放心理垃圾,《写出我心》这本书里说过,刚开始写不好没关系,因为需要先把内心里的垃圾信息倾倒出来,先把污水排出来然后才可能有干净和高质量的东西出来,这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但是对我比较触动,也正好作为我接受自己水平很烂的借口。

看书让我认可了自己的“爱好广泛”

看书当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年开始看阿城的作品。果然不简单,我还没有遇到过这么容易读下去的文字,可以说是流畅至极。阿城写这些文字就像是坐在这里跟你唠嗑似的,娓娓道来,而且段落之间完全感觉不到过渡突兀,天南海北扯来扯去最后还都能很好地收尾,讲到具体事例往往还能极为精准地引用古往今来学者或者艺术家的典故,说的煞有其事,看的引人入胜。

我觉得他之所以能够写出这么多东西应该跟肚子里有货有关,而且这些货还不仅仅是简单的灌装进去,码放整齐。应该是经过消化和思考加工,已然形成一套体系,里面既包含个性鲜明的观点,也体现他的三观。在聊天喷空之余偶尔还不忘揶揄几句当下的社会或者某些人群,幽默感着实了得。

读这样的作品还有一个感觉,就是越读越觉得自己对历史和人文了解甚少,往远了说有诗经论语等经典,往近了说有明清小说或者近代大家,东方有儒家道家佛家文化,西方有心理学、哲学、文艺复兴的科学等等,如果做不到对这些东西融会贯通,那么即使读到好看的文字,能看懂作者的议论也仅仅是瞧个热闹,过后很难产生更加复杂的化学反应,所以好书又会给人提供了解历史和文化的动力,仅从这一点来说,好书和好作家就功德无量了。

我以前总是担心自己的知识太杂,有种什么都想了解一点儿又什么都不精通的感觉,总是提醒自己要缩小自己的关注圈。看了阿城的作品后,感觉,既然天性之中有那么强的求知欲,又何必压抑自己,不妨也多做尝试,管他什么音乐绘画还是神学哲学,只要有兴趣就大胆去了解。

感谢阿城能够让我醒悟,不必为自己爱好广泛而烦恼,更不必为没能精通若干技能而悔恨,专有专的强,杂也有杂的好。

几点感悟

关于“改变”

推动事件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发生是有难度的,也是考验和锻炼一个人综合素养的绝佳机会。观察这么多伟大的领导者,没有一个不是在推动变革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成功有很大的因素就是在推动变革。做变革的推动者需要面对很多困难,因为就跟打扫房间一样,任由事情向无序方向发展是最省力的,也是最不负责任的,只有想要东西向有序方向发展才是困难的。

广义上来说,做任何事情都是将事物从无序向有序方向发展,这是自然规律,宇宙万事万物从有序走向无序,只有智慧生命才具备能力维持有序或者把无序变有序,这一切都需要能量,作为智慧个体所具备的只有利用能量的方法和信息,比如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等等,再往前倒腾,那就是农业时代的耕种,那也是一种利用能量(太阳)将无序向有序转变的过程。

这么些年以来,推动或者说维持有序的本质没有改变,个体想要发挥价值或者说作用,只有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和信息来完成能量转换为有序的操作,工程师、艺术家、农民,可以说做的是一样的事情,区别就是大家所使用的信息不同,引导的能量不同,所输出的转化物不同。

个体的价值就体现在不是作为“无序”的生产者,而是“有序”的生产者。

关于“做自己”

我以前特别尊崇“真”,要活的真性情并且避免虚伪,不愿意假装任何事情。这样做有很多缺陷,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望,而且这些往往是互相矛盾的,西方的文化传统是“做自己就好”,是挺好的,但是仅限西方,在中国的话,还是要讲究一下中和。

所以聪明的做法,在中国文化传统下,必然是不能直来直去,即便是“做自己”,也不能表现的太过于直接,中国的文化就是内在与外在严重的分裂,外在主要用于伪装和“一团和气”,而各自的内在又是什么样儿呢?谁也不知道。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我们的文化绝对不推崇直接表现内心,所以才有古代大臣劝皇帝登基,而皇帝则三番五次推脱,嘴里喊着不要,虽然双方都知道是在演戏,但是也都不亦乐乎,做的很足。

刚正不阿的人在明白了这些之后难免会有一些哀怨,但在我看来,这样就有些狭隘了,从客观规律上来说,谁都逃脱不了自然的力量,无论是基因还是环境,所以不必抱着一种价值观跟这个世界死磕,老祖宗的智慧早就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可一分为二,不能非黑即白,要以一种“中间调”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结尾

2018 年经历了很多事情,思想的转变带来了行动的变化,年初的时候给自己开出了化解中年焦虑的药方“多做事情”,效果良好。通过具体事情的磨练,更加清晰的体会到了实际练习对成长的重要性,希望在后续的时光里,自己仍然能够保持好奇心,坚持学习,创造美好的东西出来。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